国家艺术基金“动漫批评人才培养”项目第十三讲:“中国叙事传统”
国家艺术基金“动漫批评人才培养”项目第十三讲:“中国叙事传统”
2019年12月16日,4118ccm云顶集团文学院刘宇清教授为国家艺术基金“动漫批评人才培养” 项目的全体学员带来“中国叙事传统专题”讲座。讲座分上、下午两个时段在4118ccm云顶集团美术学院214多功能教室举行。
昌明国粹、融化新知,汲养传统、无问西东。刘宇清教授首先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谈起,继而分析中国汉字中蕴含的叙事思维。“观物取象”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。“立象以尽意”是古人“作纹”和造字的根本目的。“一字一世界”,汉字是高度浓缩与抽象的宇宙、社会、人生之“象”。然后,刘宇清教授对中西方的“世界”观和“艺术”观进行比较:《周易》中的意与象;柏拉图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,或者,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;“立象以尽意”与“摹仿说”;关于床的比喻和关于洞穴的寓言;亞里士多德的《詩學》, 关于诗艺本身和诗的类型,每种类型的潜力,应该如何组织情节才能写出优秀的诗作,诗的组成部分的数量和性质以及属于同一范畴的其它问题。
悲剧是对一个严肃、完整、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,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,以不同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,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,而不是叙述,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。刘教授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出发,延伸到人们对中国戏曲的认知。“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”。传统戏曲是一种把诗、歌、舞的艺术因素统一起来,使之共同为戏剧模拟人生情境的目的服务的艺术。然后又从“模拟人生情境”的戏曲,讲到巴赞的“摄影影像本体论”、“完整电影神话”、超越摹仿、再现世界原貌的神话。最后结合德勒兹的“影像哲学”,通过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、实在影像和潜在影像,把过去(回忆)、现在(现实)和未来(想象)连接起来,强调电影和动画技术是一种现代的“取象”和“造象”手段。
最后,刘宇清教授以历史纪传和杂剧传奇为例,详细分析各自的叙事特征。比如:史之叙事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,其文直,其事核;传统史述微而显,志而晦,婉而成章,尽而不污,惩恶而劝善,记功司过,彰善瘅恶,得失一朝,荣辱千载。千古传颂《西厢记》,崔张故事从小说“叙事”到戏曲“演事”,哀婉动人的故事、跌宕起伏的情节、各司其职的人物角色,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,为爱情戏叙事模式树立典范。一往情深《牡丹亭》的至情至性,直到“鸳蝴”文学和电影对“才子佳人”叙事模式的现代改造。
现代动画技术,再现现实还是模拟想象?在我们的叙事传统中,是不是最缺乏科幻思维?为了回应这些问题,刘宇清教授又在下午做了以“后人类思潮与科幻电影及其中国语境”为题的精彩讲座。
什么是后人类?从人类到后人类,究竟意味着什么?从传统哲学、人机关系和科幻电影等不同的角度看,科学、哲学、伦理、美学和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后人类主义,本质上,仍然是关于人类主体和主体性的学说。后人类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、认识自我的角度和方法,对于我们,看似遥不可及,实则息息相关,弥漫在整个艺术与生活中。
后人类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并不广泛,但它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契机,逐渐改变大多数人相对被动的状态:一方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,另一方面对其利弊都缺乏自觉意识。对人机交互技术的礼赞,是科幻小说(电影、游戏)中最重要、最前卫、最受误解、最令人不安的。对于这个日益渗透媒体、深入人类心灵的主题,后人类主义作为一种思辨工具,尝试厘清一系列与科技、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。